幼儿耐力素质培养的问题!
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,加强对幼儿的耐力素质培养,有利于为科学开展体能训练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。
耐力素质是指针对特定的运动项目,机体在规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,耐力素质与力量、速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。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,提高幼儿的耐力素质,既是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响应,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。
1.幼儿耐力素质整体偏低
由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长缺乏、运动锻炼把关不严、课程方式大于内容,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整体偏低,详细表现为: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平衡差、身体抗疲倦持续性缺乏,专项运动的耐受力极大削弱。加之不同年龄、不同性别的幼儿在跳绳、拍球、跑步等运动项目中的持续时长与负荷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别,而且幼儿参与的体能锻炼多以游戏为主,很难真正取得有氧代谢才能、心理疲倦耐受、运动负荷的全面进步,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普遍低下。
2.耐力素质培养缺乏全面性
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长和户外活动量,是培育幼儿耐力素质的根本保证。在体能锻炼理论中,户外活动项目随意减少,受场地、天气、安全、器材等要素的影响,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少且活动内容单一。户外活动“量”的缺乏,加上幼儿体能运动强度小,导致幼儿基础的走、跑、跳、攀、爬等活动锻炼缺乏,心肺功能、肌肉力气、机体耐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。
3.耐力素质培养缺乏科学性
培养耐力素质要充沛思索幼儿的年龄、性别和生理特性。大班幼儿比中班、小班幼儿耐力素质发展较好;运动负荷方面,受性别和个体身体素质差别要素影响较大。幼儿园课程设置偏重智育,而疏忽了幼儿运动才能培育的重要性,局部体能锻炼的课程容易被绘画、阅读等挤占或取代,体育课程逐步边缘化,导致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较为随意。在幼儿体能锻炼中,教师缺乏明确目标和有效措施,耐力素质规范的含糊影响了对幼儿耐力素质的科学评价。另外,幼儿园的体能锻炼失去了课程自身应有的科学性、标准性和严谨性,教师以至对幼儿体能锻炼的动作是否标准、幼儿所接受的较大运动负荷是多少等问题都不清楚。
4.耐力素质培养缺乏协同性
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,应该积极构建家园共育平台,发挥家园共育的协同联动机制,提高幼儿的运动负荷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。目前,家园共育长效机制的缺失,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培育缺乏协同性,进而障碍了幼儿身体素质的进步。幼儿每日在园的户外活动、适应本身负荷的体能锻炼所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,并没有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。加上局部家长关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认知存在局限性,仅从膳食营养与卫生习惯角度来加强幼儿体质,对幼儿的力气、速度、耐力等。幼儿园则受课程设置、教师素养、生源结构、幼儿安全等要素的影响,在幼儿体能锻炼方面存在局限性,很难从个体角度增强对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。